王维珍(1827-1884),字颖初,一字席卿,号莲西、莲溪,又号大井逸人,天津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官通政使司副使,掌接各省题本与臣民建言、陈情、申诉等事。同治十一年(1872)以事忤慈禧太后,被议处。工诗文,善书法,书法学欧阳询,参以米芾、董其昌法,行书任意纵横,淋漓痛快。著有《莲西诗赋集》。
经历
王维珍曾为北京市通州区燃灯佛舍利塔题绝句诗一首:“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成就
葛沽是书画艺术之乡,这里虽偏于津沽一隅,却是名家辈出。清咸丰年间,王维珍、刘道原、刘乃堂、郭象山以书名,人称“葛沽四大书家”。光绪年间,李月波、寇小波、郭树卿以画名,人称“晚清葛沽三大画家”。清末民初,书画篆刻名宿郑麟荪,则有“空前绝后”之誉。相继者还有胥品清等,亦是饮誉艺坛,名重一时。在这些人中尤以王维珍名气最大。此人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等多部权威大典中均有专条,就连普及性的《简明美术辞典》中都有对他的介绍,足见他在中国书坛的地位。王维珍学识渊博,诗词歌赋无所不能,曾写过不少反映天津社会现实的诗。《津门大水》云:“水挟风云气,奔流迹莫寻。势摇沙岸坼,力啮戍台沉。倒撼星辰落,低涵天地深。田庐泣老稚,谁抱川心。”此诗真切描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天津发大水的情景。他还写过许多反映天津风景民俗的竹枝词及杂诗。《沽上》云:“夕阳红到篱根,树影绕墙有痕。渔家炊烟直上,一湾流水柴门。荻花三亩五亩,清溪一湾半湾。七十二沽风景,惜无点缀青山。”《即事》诗前小序说:“湖州某,习申韩之业,游幕畿南。后以劳绩权天津海关道篆,纵横自肥,民为罢市者五日。”记述了当年天津人民与贪官斗争的坚定决心。王维珍的书法成就极高。《清朝书画家笔录》称其书法唐代欧阳询,参以宋代的米芾和明代的董其昌。他的小楷尤为出色,遒劲透逸,有铁勾王之称。写于癸酉年(同治十二年即公元1873年)的行书轴颇能代表王维珍的书风。此书流动飘逸,笔意自然,点画肥瘦适宜。体势宽博,圆劲而有韵味。其字势与行式略有偃仰倾仄,从而增添了纵逸豪放的气氛。在通篇的行书中,兼参草法,字不相连。用笔或毫尖,或笔肚,时而轻提细勒,时而重按。结体随机应变,疏密大小,俯仰顾盼,庄重典雅,富有节奏,给人以清奇新颖的感觉。王维珍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对书法创作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写过一首题为《醉后草书》的诗:“醉草原知规矩难,纵横挥洒地天宽。竹根半截松枝瘦,抹上长笺作字看。志气消疏不着尘,天然翰墨自无论。国初诸老称仙笔,不信而今少替人。”他还写过一首《作大字》:“掷笔拍案狂笑,著指松烟起棱。字大高人数尺,瓦盆倒墨三升。”从中可看出他对书法的挚爱、他的艺术主张和取向。王维珍书法颇为艺界所赞誉。清末刊行的《津门闻见录》称:“王莲溪,字体绝佳。”朝鲜贡使曹荷江光绪九年的赠诗有:“世世王家传八法,笼鹅风味即吾师”句,对王的书法给予高度评价。王的作品曾入选日本出版的《书道全集》。津人对他的书法更是视若拱璧。书法家李鹤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放葛沽,对葛沽人王维珍敬佩至极,先生在世时曾多次向我言及葛沽的人文之盛。近年来,随着书画艺术品收藏升温,王维珍的书法也在拍卖会上亮相,深受买家青睐,竞拍现场常常是你争我夺,成交价频频上升,由此也反映出这位书法大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