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铣十郎•一行书

林铣十郎(1876年2月23日-1943年2月4日),日本陆军大将,日本第33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陆军大学毕业,留学德国。1930年任朝鲜军司令官。九·一八事变时与关东军配合,擅自出动军队,发动对中国东北的进攻,被称为“越境将军”。1937年2月林铣十郎内阁成立。阁僚中只有一人来自众议院,而且还是脱离昭和会后以无所属身份入阁的。历数昭和时代以来的军人首相内阁,斋藤实内阁阁员中有政友会两人,民政党一人;冈田启介内阁阁员中有民政党二人,无所属四人;林铣十郎内阁中只有一名以脱离政党为条件入阁的阁僚。可以说林铣十郎是公开宣称要排除政党的首相。

大事年表

  • 1894年,进入陆军士官学校;
  • 1896年11月26日,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8期步兵科。翌年6月28日授予步兵少尉军衔,任步兵第7联队附。
  • 1903年11月28日,毕业于陆军大学校第17期。步兵第7联队中队长,日俄战争历任步兵第6旅团副官,鸭绿江军参谋,留守第3师团参谋。参谋本部部员,步兵第24联队附,韩国驻扎军司令部附,步兵第3联队附,赴德国、英国研究学习军事,久留米俘虏收容所长。
  • 1918年步兵第57联队长,技术本部附。
  • 1921年7月20日,晋升陆军少将;陆军士官学校预科校长,教育总监部附(法国出差),国际联盟陆军代表。
  • 1925年,步兵第2旅团长;
  • 1926年,东京湾要塞中将司令官;
  • 1927年,陆大校长,教育总监部本部长;
  • 1929年,近卫师团长;
  • 1930年,朝鲜军司令官(九一八事变);
  • 1932年4月11日,晋升陆军大将。教育总监兼军事参议官,斋藤实内阁陆军大臣,冈田启介内阁陆军大臣,军事参议官。
  • 1936年3月10日,转入预备役;
  • 1937年2月2日,就任第33代日本首相,兼任外务大臣、文部大臣;
  • 1937年6月4日,内阁总辞职。后曾任大日本武德会会长、大日本回教协会会长、内阁参议、大日本兴亚同盟总裁。
  • 1943年2月4日去世,终年66岁。追授勋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曾获四级金鵄勋章。

早年经历

林铣十郎出生于加贺,金泽藩士林孜々郎长子。第一位出生于石川县的首相。他是陆军大将,历任驻朝鲜军司令官、教育总监、陆相等职。1876年2月23日出生于石川县,曾就读于第四高等学校(旧制)。担任驻朝鲜军司令官时发生了“满洲事变”,他独断专行,派遣部分驻朝鲜军队增援关东军。这种作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侵犯统帅权,但由于天皇对他的行动予以事后追认,使他的这种暴行反被誉为“越境将军”而倍受推崇。

1937年2月林铣十郎内阁成立。本届内阁的政策纲领是“充实国防军备,增进生产”,反映出军部的意志。他最初提出的“敬神尊皇、祭政一致”的提法即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错误的。阁僚中只有一人来自众议院,而且还是脱离昭和会后以无所属身份入阁的。历数昭和时代以来的军人首相内阁,斋藤实内阁阁员中有政友会两人,民政党一人;冈田启介内阁阁员中有民政党二人,无所属四人;林铣十郎内阁中只有一名以脱离政党为条件入阁的阁僚。可以说林铣十郎是公开宣称要排除政党的首相。

曾任日本兴业银行总裁、日本商工会议所会头的结城丰太郎藏相成为推进“军界财界相勾结”的财界代表人物。本届内阁制定的预算案虽然在形式上比上届内阁预算减少一成,但对扩充军备的预算部分没有做任何改动。林铣十郎内阁被迫处理上届内阁留下来的法案,几乎没有与政党发生摩擦。议会接近尾声时林铣十郎突然宣布解散议会进行大选,由于上届内阁遗留下来的法案已全部审议通过,所以这次解散就象吃过饭不给钱就溜一样不光彩。林铣十郎首相解散议会的借口是要“刷新议会”,实际上是想借此排挤政党,建立政府与军部相互勾结的内阁。

结果事与愿违,在大选中民政党获180席(原有204席)、政友会174席(原有171席)、昭和会18席(原有24席)、国民同盟11席(原有11席)、东方会11席(原有9席)、无属所26席,大的形势并没有改变。在这次选举中社会大众党获37席(原有20席),批判现内阁的政策是取得大胜的原因,引人注目。林铣十郎首相为了继续担任首相,企图再度解散国会。结果政友会和民政党于5月28日共同提出要求林铣十郎内阁立即辞职的决议案。林铣十郎在担任首相仅四个月后宣布内阁总辞职。

事件详细

林铣十郎最早是武藤信义提拔上来的,本来是属于皇道派的。与荒木、真崎是一党。九一八时林铣十郎正是朝鲜军司令官,在手下参谋神田正种中佐的撺掇下出兵支持独断专行的关东军,得了个外号“越境将军”。后来又支持前辈武藤信义当上了元帅。武藤死后,林铣不知怎的转了向,转而倾向统治派。1934年初荒木贞夫因病辞去陆军大臣,本来他想让时任军事参议官的同党真崎甚三郎接任。可没想到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元帅反对,让林铣当上了陆相。但他的地位不稳,又因为当东京市副市长的弟弟白上佑吉因贪污被判刑,他怕牵连到自己,吓的他马上向斋藤首相提交提出辞职,结果被休假回来的闲院宫元帅驳回。他有了皇族闲院宫元帅做靠山,立即将统治派中坚永田铁山调为军务局长,接着林铣与永田又在闲院宫和渡边锭太郎的支持下开始在陆军中清除皇道派。次年更是罢了真崎教育总监的职位。这引起了皇道派青年军官的极大愤怒,马上便发生了相泽中佐杀害永田铁山军务局长的事件。二·二六事件,叛军更是提出要求罢林铣十郎的官。叛乱被镇压后,林铣十郎与其他许多大将一起被编入预备役。

广田弘毅内阁倒台后,元老西园寺公望推荐宇垣一成担任首相。但是陆军统治派们反对稳健派的宇垣组阁,不出人当陆军大臣。已退出军界数年的宇垣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向天皇请辞。这件事主其事者是石原莞尔。结果林铣十郎被推荐为首相,他这个内阁15个位置10个人干。兼职一堆,因此被称为“两人三脚内阁”。在与国会的尖锐对立中,林内阁仅维持科四个月便总辞职了,被人称为“食い逃げ解散”(吃饱就走)。继任首相的便是近卫文麿公爵。

越境将军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以日本军官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7名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按照预定的阴谋,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村一段。日军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随即向沈阳东北军精锐第七旅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日军袭击了北大营火药库,守护火药库的众多中国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着装,便被射杀、屠戮。驻北大营王以哲旅数逾万人,装备齐整,素有东北军模范旅之称,由于忍辱执行不抵抗的命令,却被日军铁路守备队第二大队500人一举将营地攻占,王旅仓惶溃退。

当时,东北军的总人数有30万左右。除参加中原大战随张学良进关的11万余人外,留守东北的尚有20余万人,另有公安、警察部队若干。而日本关东军此时在东北的兵力只有1万余人。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东北军将士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戒备,致使日军偷袭得逞。

石原等人事发后即向吉林出兵,造成兵力不足的奉天方面,则请驻朝鲜日军出兵增援,从而使事态扩大。在这种局势下,关东军司令官和驻朝鲜日军司令官所作出的判断,受到了后世的追究。这里提到的两个司令官,一个是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另一个是驻朝鲜日军司令官林铣十郎。

20日,本庄拒绝了幕僚们以吉林的局势不稳定为理由而提出的单独派兵要求。关东军的任务被规定为对以旅顺和大连为中心的关东州以及满铁沿线附属地区进行警戒,吉林不属于关东军的管辖范围。然而,本庄最后还是被板垣说服了。在第二师团主力向吉林进发后,21日,林铣十郎接受了神田正种参谋增援关东军的主张,擅自将军队越境派往满洲。关东军参谋片仓衷在《“满洲事变”机密政略日志》中写道:“如果驻朝鲜日军不来增援,结局不过是重蹈昭和三年事变(爆炸张作霖事件)的覆辙而已,不设法将其牵扯进来,一片苦心很可能化为泡影。

”林铣十郎被人们赞为“越境将军”,然而,对其擅自行事的称赞就是对统帅混乱的容忍。事变当中,访问奉天的外务省亚细亚局一课的守岛伍郎课长曾说:“本庄完全像被关在禁闭室里,三宅(参谋长)又没有统制部下的能力,致使板垣、石原、花谷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事变的善后处理方面,主导权也掌握在板垣、石原等幕僚的手中。九月二十二日,他们向军队中枢呈报了拥立清朝废帝溥仪的建议。暗地里为拥立积极活动的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曾这样告诉天津总领事桑岛主计:“满洲问题的处理能有今天的结果,全是当地驻军起了作用,今后在收拾局面上如需要拥立宣统废帝(溥仪),政府出面阻挠才是咄咄怪事……事到如今,政府的方针是不成问题的。”

“满洲事变”给军部带来了什么呢?

那就是“把无视统制的独断专行推崇为忧国之士壮举的思潮”。(伊藤正德《军阀兴亡史》,光人社文库)这种思潮直到战争结束在各个方面对国家都有影响。

历史学家秦郁彦曾说:“直至日中战争为止的一系列谋略都是效法板垣和石原所为。参谋们虽然实际上负有更大的责任,但在法律上完全没有责任。”他还说:“石原、板垣、本庄、林铣十郎违反陆军刑法,理应判处死刑。”然而,等待着他们的并不是军事法庭,而是飞黄腾达和勋章。

人物评价

评论家高宫太平在评论林铣十郎时说:“沐猴而冠,戴上帽子还是只猴。林铣十郎不论作为军人还是作为政治家都是不合格的。说得极端些,他是一个作为人类都不能容忍的家伙。”“舆论只说他解散议会是吃过饭逃账,实际上他不仅在解散议会上是这样,他的一生都在逃账。”舆论认为,选择林铣十郎这样一个人担任首相,可见挑选他的人的能力也值得怀疑。实际上掌握统制派实权的人们就是想把林铣十郎作当成木偶人进行操纵。